close

肥仔、胖子的外號可能是殺手。研究發現,受到體重歧視者的憂鬱症狀明顯上升,甚至會增加 60%的死亡風險。國健署響應 10月 11日「世界肥胖日」,呼籲重視「終結體重汙名」,以鼓勵代替偏見,減少以負面言語或意象形容肥胖。 國健署組長林莉茹表示,「體重污名」係指單純因為體重的因素,而對於旁人有負面的行為或態度。 2018年美國一項以 1443名大一學生為期 9個月的研保健食品代工究發現,受到體重歧視者其憂鬱症狀的明顯上升。 令人擔憂的是,在體重過重或肥胖被嚴重污名化的氛圍下,有些人會刻意選擇忽視自己的體重變化,而這可能讓健康情況持續惡化,導致重病及死亡,美國有大型研究就發現遭遇體重歧視者會增加 60%的死亡風險。 許多證據也顯示,對於不同體重者之差別待遇,會使得其在職場職業的諮詢、面試、保健食品代工雇用過程等階段可能都有差別待遇;此外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在物理環境上也容易存在相關障礙,例如醫療設備、公共座椅之尺寸不符等。 國內南台灣也有小型研究指出,有高達 90%參加減重計畫的過重或肥胖民眾,有受到「肥胖歧視」的經驗,也是校園霸凌的普遍原因之一。 且經歷肥胖污名標籤的人常常承受著高度的心理壓力,容易有焦躁、憂慮、自卑、退縮等傾向,也有人因飲食失調的惡性循環,而有濫用藥物或輕生念頭。 國健署表示,肥胖主要成因是不健康的生活型態造成,或是因疾病引起的病態性肥胖,除了病態性肥胖患者需要尋求醫療資源外,一般肥胖者則建議以調整生活型態做起,期待社會各界以鼓勵代替偏見,減少以負面言語或意象,不要稱呼肥胖者為肥仔、胖子;不要幫肥胖者取負面外號;避免孤立及排擠肥胖者的社會參與,能共同致力於改善造成肥胖之環境,讓民眾落實健康生活型態,健康體位從自身做起,共同對抗體重污名。

服用保健食品可把握下列原則:
1、身體有需求才補充。
咀嚼、食物攝取有問題的銀髮族,可適量補充綜合維生素。孕婦和幼童,最好不要隨便補充維生素。最好每隔兩、三天吃一次,可減少過量危險。

2.、避免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
若有在服用慢性藥物病患,例如肝、腎有問題的人,使用前最好先跟醫療人員討論。並隨時觀察自己是否有異常症狀。

3、避免超過服用的建議量
無論是天然或合成,吃過量都會對身體造成毒性和增加代謝負擔。保健食品也不能混合吃,避免交互作用造成過量及不適。如何辨識所吃維生素是否過量?可以參考營養標示中的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(RDA)。

4、注意有效期限及標示
找有信用的製造商,注意看產品上是否有完整標示。成分都須符合沒有副作用的安全標準,民眾才可安心選擇。如果民眾要購買有保健功效的「健康食品」,最好買經衛生署核准通過的產品,而且要注意,健康食品不可宣稱療效。「健康食品」須通過動物實驗,並經衛生署認證發給「小綠人」標章及認證字號。

對於一般健康人而言並不鼓勵吃保健食品,最好的維生素來源其實就是天然食物,因為這樣才不會吃進過多的化學物質,不過仍建議以新鮮食材為營養來源,飲食均衡,這樣自然就能夠吃出健康來!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ezeracacad 的頭像
    tezeracacad

    tezeracacad的部落格

    tezeracac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